
在头位分娩过程中,胎头在临产时处于“最佳胎方位”,即枕前位,枕前位胎头入盆径线小,有利于胎头的衔接、俯屈,这样胎头就可以以最小径线(枕下前囟径)通过最小的骨盆平面(中骨盆)及出口平面,增加阴道顺产率。枕前位:就是最佳顺产分娩胎位,上臀下头,与母体正好契合,蜷缩成最小体态,头部朝向宫口位置,时刻待发,在宫口开全时,这个胎儿可与母体协同用力,有利于缩短分娩时间。
孕晚期妈妈们可通过体位管理促进胎头位置为“最佳胎方位”——枕前位。如:前倾站位、前倾坐位、前倾跪位及侧卧位/侧俯卧位,练习时间由孕36周开始,每天2次,每次15-20分钟。
1.前倾站位:站立,双足分开膝盖微屈,身体前倾,趴在伴侣身上、较高的床上、放在床上的分娩球上、扶手或柜台上等 ,可以两侧摇摆。站立前倾位可使重力向下,增大骨盆空间,有利于胎头入盆。
2.前倾坐位:两腿分开骑跨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身体前倾依靠在椅背;也可坐于分娩球上或坐于床沿,身体前倾倚靠于陪伴者身体或餐桌等。坐于分娩球上时也可利用分娩球的不稳定性进行坐式分娩球运动,同时该体位可配合按摩、音乐及芳香疗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坐式前倾位时,坐的高度不能太矮,应保持膝关节低于髋关节。
3.前倾跪位:采取跪姿跪于地面或床上,双脚打开与肩同宽,上身前倾趴于凳子、分娩球、床板等物品上或倚靠于陪伴者身上。当倚靠于分娩球上时,可利用分娩球的不稳定性带动产妇进行跪式分娩球运动;当倚靠于陪伴者身上时,陪伴者可对孕妇背部进行抚触按摩。采取该体位时,孕妇可以使用护膝垫或毛巾保护膝盖。
4.侧卧位:面向一侧侧卧,双臂、双髋和双膝关节放松,可在二腿之间放一个枕头,亦可将上腿放置于支撑架、花生球或其他支撑物体上。采取侧卧位时,使用护腰枕可增加受力面积,提高舒适度,缓解疲劳。
5.侧俯卧位:俯侧于一侧,背部与床面或地面呈15~30°夹角,俯卧侧的手放置于身体前或后,前胸尽量贴近床面,下腿尽可能伸直,上面的髋、膝关节屈曲90°以上,两腿间可垫一两个软枕或花生形分娩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