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传统疗法】埋针疗法

 

埋针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




什么是埋针治疗?

中医



埋针疗法是临床皮内针的常见类型,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其由 《灵枢· 官针》 篇中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而来,作用是给皮部以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

针埋入皮下后,可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不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起到祛除病邪的作用。较之传统的毫针刺法,皮内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埋针的特点

1.操作简单,安全无痛

本法只及皮下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因为揿针针体短小,几乎无痛。

2.起效迅速,疗效持久

特别是对疼痛性疾患可达针到痛减之效

3.动态留针,效应累积

皮内针可固定腧穴1-3天,期间不受运动影响。还可以让患者适当运动按揉病痛之处以加强疏通之力,提高疗效,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刺激作用,效应得到累积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4.方便运动,适应症广

此法在运用过程中不影响患者的运动,避免了体针固定单一姿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令患者适当运动。患者随治随走,不耽误时间,疗效稳定持久。


针具:目前我科采用的是揿钉型(图钉型):针身长约0.5-2.0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埋针的适用范围


1.呼吸系统:过敏性鼻炎、感冒鼻塞、咳嗽、急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便秘、泄泻、消化不良、厌食症;

3.神经系统:多动症、遗尿、抽动;

4.其他:牙痛、假性近视、中耳炎、过敏性紫癜、免疫力低下、失眠、呃逆、发育迟缓。



埋针禁忌症


关节处、红肿局部、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皮肤过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




注意事项

中医



1.埋针后不需要按揉穴位,亦可适当按压(每日按压3-4次,每次约1分钟)。

2.埋针期间埋针部位不可浸入水中

3.取针后若穿刺点轻微出血可用消毒棉签按压1-2分钟。

4.埋针时间:72小时。夏季多汗时,要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浸皮肤发红等。如见发红、疼痛要及时检查,有感染现象立即取针。埋针发生疼痛可以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调整无效时,可能有炎症发生,应取针。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知识



本页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