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科普宣教

 

手足口病宣教手册

 

感染病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但较大儿童也可患手足口病。如果你家小朋友和其他患手足口病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或接触过他们玩过的玩具、穿过的衣服等,或在游乐场、托幼机构等场所玩耍,没有养成随时洗手的习惯,则很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患上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肛周等部位出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死亡。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及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感染门诊诊疗后根据手足口病的病情轻重进行安排,通常轻型手足口病无需入院诊治,在门诊初次就诊需要进行血常规、肠道病毒肛拭子等检查,检查花费大约500元。当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嗜睡、吸吮无力、易惊、肢体抖动等累及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累及呼吸系统症状;出现心率增快,面色灰白、皮肤花斑纹等累及循环系统症状时,即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则需要收入院治疗。

 

1、手足口病一般由感染门诊收治入院,如需预约入院请致电0769-23329765,病区医护将提前一天通知家长,如果有临时出院也可能当日通知。请家长保持电话畅通,如需提前通知请预约时提前说明。

2、入院携带1000元押金,入院通知书到住院大楼一楼入院处办理入院手续,后上急诊楼2楼儿科一区护士站耐心等待护士安排床位。

3、入院后护士交代住院的注意事项(包括用电安全、防盗、防火、禁止吸烟等)。

4、入床位后医师将询问病史,并解释需要做的相关检查(抽血(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肝肾功能、心功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凝血功能、血培养)、胸片、大小便常规、肠道病毒肛拭子检查等)及治疗。入院期间需要签署一次性物品同意书、检查知情同意书及病情告知知情同意书。可疑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需要及早进行腰穿取脑脊液检查,需要签署腰穿知情同意书及镇静药物治疗知情同意书。

5、部分检查结果于抽血当天下午4点后可出结果, 部分检查结果需2-3天出结果,医师查房时会解释相应检查结果。

6、因病区内也有其他普通住院病人,住院期间应尽量避免走动,避免交叉感染可能;注意口腔清洁卫生,避免继发感染。在疾病的急性期,最好能够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9、在治疗过程中病情仍有继续进展可能,若病情加重,出现重症手足口病症状,有可能需转PICU监护治疗,必要时需要激素、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

10、患儿经住院后病情稳定,体温正常48小时以上,生命体征平稳,精神、胃纳情况好转,无惊跳、手抖等神经系统症状,监测血糖正常,辅助检查大致正常,可予办理出院。

8、出院注意事项

1)因肠道病毒种类众多,无交叉免疫可能,故手足口病有反复感染的特点,即使去年患过手足口病,今年同样可能患手足口病,甚至一年内可感染不同肠道病毒而多次患病。出院后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地公众场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注意日常清洁卫生,对餐具、玩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中要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2)复诊:出院后3天请返院至感染门诊随访,有神经系统症状后遗症者可到神经康复科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查看口腔和皮疹情况、精神状态等。

3)院后请居家隔离2周,重症患者隔离4

 

出现以下紧急情况需及时至当地医院或返院至感染门诊或急疹就诊:①体温在38.5℃以上,持续不退4小时以上。②不吃不喝,呕吐,哭闹不安。③精神不好,昏睡、嗜睡、烦躁、易惊,手脚身体抖动、惊跳、无力、瘫痪,双眼凝视。④呼吸急促、忽快忽慢、深大呼吸等呼吸改变。⑤面色苍白、发灰、发紫,出冷汗,手脚发凉或出现花纹。

1.什么是手足口病

 答: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

2.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

答: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3.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

:临床上以手、足、口、肛周等部位出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为主要表现。可发热或不发热,可有咳嗽、鼻塞、流涕、食欲缺乏等非特异性表现。可发热或不发热,可有咳嗽、鼻塞、流涕、食欲缺乏等非特异性表现。少数患儿会出现重症表现: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嗜睡、吸吮无力、易惊、肢体抖动等累及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累及呼吸系统症状;出现心率增快,面色灰白、皮肤花斑纹等累及循环系统症状。

4.手足口病皮疹有什么特点?

答:典型皮疹为疱疹、丘疹、斑丘疹,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也有不典型皮疹,伴疼痛及痒感,不限于手足口部位,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5.手足口病饮食原则?

答:注意清淡饮食,给予易消化、易咀嚼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食物不要太烫,以免加剧疼痛,如果疼痛不愿进食,可给予凉开水饮用。

6.如何识别重症手足口病?

答:1)体温在39.0℃以上,常规退热效果不佳,持续不退4小时以上;

    2)不吃不喝,呕吐,哭闹不安;

    3)精神不好,昏睡、嗜睡、烦躁、易惊,手脚身体抖动、频繁惊跳、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双眼凝视(翻白眼、斗鸡眼等);

    4)呼吸急促、忽快忽慢、深大呼吸等呼吸改变;

5)面色苍白、发灰、发紫,出冷汗,手脚发凉或出现花纹。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大于15*10^9/L,需要先排除感染性因素。

7)血糖升高,排除应激状态下,血糖大于8.3mmol/l

7.重症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答:1.控制液体入量;2.出现颅内高压时,给予甘露醇降颅压、利尿剂利尿减轻脑水肿及补充白蛋白支持治疗;3.对于持续高热、肢体抖动频繁或病情进展较快病例,可予丙种球蛋白免疫支持、糖皮质激素抗炎减轻炎症风暴治疗,必要时使用苯巴比妥镇静治疗;4. 如若出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累及呼吸系统症状;出现心率增快,面色灰白、皮肤花斑纹等累及循环系统症状,进入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则需要转PICU进一步治疗。

8. 手足口病预后如何?

答: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遗留后遗症。但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出现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病死率高。

9.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答:要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饮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对日常用品、玩具等用肥皂、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或消毒粉)进行消毒,对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用50摄氏度以上热水或煮沸3分钟消毒,将衣被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此外,也可接种疫苗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灭活疫苗可用于6-5岁儿童预防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

最后,手足口病流行期勿至人群聚集地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减少被感染机会。



本页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