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腹泻病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粘液脓血便)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可能并发肝功能和(或)心功能损害,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继发营养不良等。
引起儿童腹泻病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种。
1.感染因素
(1)病毒:是我国目前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和星状病毒,其他有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冠状病毒等。
(2)细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已知菌株可分为5大组。①致病性大肠杆菌;②产毒性大肠杆菌;③侵袭性大肠杆菌;④出血性大肠杆菌;⑤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2)志贺菌属 3)沙门菌属;4)空肠弯曲菌 5)伤寒杆菌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
(4)寄生虫:临床已少见,病因可以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性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引起。
(2)症状性腹泻: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或病原体的毒素作用而并发腹泻。
(3)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豆浆)等食物过敏而引起腹泻。
(4)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腹泻患儿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需住院治疗。
1. 腹泻病合并频繁呕吐。
2. 腹泻病合并中度以上脱水,并且不能口服补液者。
3. 腹泻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
腹泻病合并中度或重度蛋白-热能营养不良。
入院流程
1、请需要办理入院的家长携带3000元押金到住院部一楼入院处办理入院手续,之后上急诊2楼儿科一区护士站耐心等待护士安排床位。入院后护士交代住院的注意事项(包括用电安全、防盗、防火、禁止吸烟等),接诊医师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根据患儿病情安排需要做的相关检查(抽血、必要时胸腹片、大小便检查等)及治疗。办理入院期间需要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2、住院期间医师会根据患儿的病情及检查结果安排相应的治疗。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因处理及输液、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等支持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抗生素等,病情严重者可能转PICU、需要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治疗。若患儿病情迁延、反复或存在腹泻、血便等则有可能需要行结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
出院标准
1. 精神食欲好转,无发热,呕吐停止。
2. 大便性状好转,次数接近正常。
3. 脱水、电解质紊乱纠正。
4. 合并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者,患儿进食量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
出 院 后 门 诊 复 诊
1. 腹泻病若好转出院,出院后3-7天需到消化专科门诊随访治疗。
2. 出现以下紧急情况需及时返院或到当地医院治疗:
(1)持续发热,腹泻加重,出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唇干、尿少等情况(2)抽搐、精神倦怠、喷射性呕吐等神经系统表现。
(3)皮肤黏膜瘀斑、脏器出现表现。
(4)出现服药后出皮疹,呕吐剧烈等药物不良反应。
3. 平时养成良好的勤洗手、吃熟识等卫生及饮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