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和育儿方式的改变,胖孩子越来越多,儿童肥胖症已俨然成为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儿童肥胖有很多的原因,常见的是单纯性肥胖。
什么是单纯性肥胖症呢?
它是一种营养疾病,与孩子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它约占肥胖人群的95%。通常我们指的肥胖就是指单纯性肥胖。
肥胖的诊断标准
判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2种方法:
方法1:身长的体重
年龄<2 岁的婴幼儿建议使用“身长的体重”来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2006 年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参照同年龄、同性别和同身长的正常人群相应体重的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分值,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 2个标准差为“超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3个标准差为“肥胖”。
方法2:身体质量指数(BMI)
年龄≥2 岁的儿童使用体BMI来诊断 。BMI计算公式:身体质量指数(BMI)= 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根据 2009 年的首都儿研所发布的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参照同年龄、同性别和同身长的正常人群相应体重的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分值,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 2个标准差为“超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3个标准差为“肥胖”。
举个例子:小南,男,8岁,体重56kg,身高1.43m;BMI=56kg÷1.43m÷1.43m=27.3,
查表:男孩8岁BMI19.7为肥胖,所以小南就已经肥胖了;家长也可以自己给孩子算算。
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
1.长期能量摄入过多:肥胖儿童大多生活在喜食油腻、高能量饮食及甜食的家庭中,自幼养成过食习惯,超过人体所需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积聚体内,促使脂肪细胞增加、肥大引起肥胖;
2.活动过少:有些儿童虽无过食现象,但因活动过少,消耗能量减少也可造成肥胖。肥胖儿童大多不爱参加活动,造成恶性循环;
3.行为偏差:人工喂养、过早添加固体食物和断奶过早是促成单纯性肥胖症产生的一种喂养模式;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进食过快,也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4.社会经济状况与营养知识水平因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但缺乏合理营养的平衡膳食知识,食物选择不科学,过高地摄取能量,也是产生肥胖的因素之一。
5.遗传因素:父母肥胖者子女2/3也有肥胖倾向。
肥胖幼儿的危害性
肥胖儿童中有部分将来可发展为成人肥胖症,而儿童期肥胖已被证实为日后发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此外,肥胖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患儿因肥胖行动不便,易疲劳,怕被嘲笑,不爱和同伴玩,逐渐形成孤僻自卑心理,情绪紊乱,甚至引起精神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儿童心理上的压抑和损伤比生理性损伤要严重得多,这种损伤不易被察觉,但对儿童的个性、气质、性格、潜能发育以及日后的能力发育、人际交往都有深远的影响。严重肥胖症患儿还因胸廓、膈肌呼吸运动受限,呼吸浅速,肺泡换气不足,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滞留,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即肥胖肺心综合征)。由此可见,儿童肥胖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单纯性肥胖症的预防
儿童期单纯肥胖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1岁以下(婴儿期)、5~7岁(学龄前期)和青少年期是三个好发年龄段,所以预防工作也主要是从这三个年龄段入手。
1.婴儿期:主要强调母乳喂养,按照实际需要量进行适度喂养,在生后4个月时如果小儿已肥胖,应注意避免继续摄入过量的热卡,特别在生后6~8个月时对肥胖儿应减少奶入量,代之以水果蔬菜;用全米、全面代替精面制品;
2.学龄前期: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能偏食糖类、高脂、高热卡食物。养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劳动的习惯,如可以走路的场合尽量不坐车,上下楼时要自己爬梯而不要坐电梯,养成每天都有一定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一生的生活方式都有重大影响;
3.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特别是对于女孩来说,除了在体格发育上脂肪量增加,在心理发育上也是一个关键时期。绝大多数的青年追求苗条,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会引起许多错误的认识和片面的追求节食减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营养知识和食物选择的正确教育。对于已经肥胖和可能肥胖的青年予以个别指导并且鼓励双亲参加,共同帮助子女安排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