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矮小症知多点

 

图片1

什么是矮小症?

   矮小症指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两个标准差(-2SD)者(身高标准参照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的中国2-18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差)。


如何判定您孩子矮小或生长缓慢?

  1. 可以根据孩子在学校间操时排队位置进行初步判断:孩子在同年龄、同性别的百名孩子中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排在前面3位者,要警惕矮小症。

  2. 也可按公式粗略估计:年龄×7+70(厘米)计算,若孩子身高低于此计算结果10厘米,要警惕矮小症。

  3. 另外,要注意孩子身高增长速度,3岁以下婴幼儿增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3岁至青春期前增长速度小于5厘米/年,青春期增长速度小于6厘米/年,均为身高增长缓慢。  


身材矮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宫内因素(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染色体异常:孩子出生时身高或体重就明显小于正常儿。

 2. 骨骼发育障碍:软骨发育不全等。

 3. 全身各系统慢性疾病,如心脏病、慢性肾病、先天性遗传代谢病或肿瘤等。

 4. 家族性矮小:孩子出生时身长、体重正常,2-3岁起生长缓慢,身高始终低于正常人。30%身高始终未出现追赶生长现象,至成年时身高仍偏矮小。

 5. 体质性生长延迟:孩子儿童期身高偏矮小,青春发育后身高可达正常,父母有类似现象。

 6. 内分泌疾病: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真性性早熟、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Turner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

 7. 社会心理性因素:愉快的心情可促使生长激素等的分泌,使孩子健康成长。  

 8. 不良生活习惯:生长发育期睡眠差,直接影响长高速率。

 9. 营养不良:蛋白质或热能摄入不足的孩子不但瘦,身材也矮。

 10. 挑食、偏食、会影响机体营养的均衡,不能满足生长需要。


与矮小相关的一些常见疾病介绍:

  1. 宫内发育迟缓(SGA): 指出生体重或身长低于同胎龄、同性别最低标准。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孕母有慢性疾病史,服药史,宫内缺氧、宫内感染等有关。这些孩子如在出生后至3岁期间有追赶身高,达正常身高,但部分患儿3岁身高仍低于同龄儿童最低身高,最终矮小。

  2. 生长激素缺乏症:约占矮小的6%~10%。生长激素由脑垂体(见图1)产生,作用于通过肝脏产生生长因子从而促使骨骼增长。本病出生可有难产史、窒息史或可能有下丘脑-垂体器质性病变影响垂体激素分泌。患儿临床表现为面容幼稚(娃娃脸)、面痣多、身材匀称、皮下脂肪丰富,骨龄明显延迟,青春发育延迟,智能发育正常。需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来确诊。

  3.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往往因矮小来就诊,以甲状腺发育不良多见,有特殊面容:眼距宽、鼻梁宽平、舌大而厚,常伸出口外,面部浮肿、上身长等。多有智力低下。

  4.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Turner综合征):为先天性疾病,正常女性性染色体是XX,该症因全部或部分体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完全或部分缺失,导致卵巢不发育或发育不良。多以生长缓慢而就诊,常有特殊面容:颈短、后发际低,盾状胸、 乳距宽和肘外翻,智力正常或稍差。青春期无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可伴肾脏,心脏等脏器畸形。若不治疗最终身高135~140厘米。


身材矮小的防治:

   1. 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积极的运动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强调早睡(晚上10点前睡着)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和发挥作用。

   2. 如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儿,应给予生长激素注射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并能尽快缩小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有助于矮小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今后的发育。

   3. 如甲状腺素、性激素分泌不足,应补充相应的激素。

   4. 宫内发育迟缓和一些特发性身材矮小儿童,用生长激素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一旦发现矮小,首先咨询内分泌专科医生,查明原因,判断增高潜力,及早治疗。



本页面二维码: